估计大家观察机械零部件的图纸上的粗糙度标记时,Ra和Rz两种标法都见过,其中Ra的标法更常见些,有些同学发现国外的有些标注Rz的也不少。
关于两者所代表的含义不知道大家是否清楚了,由于标准的变化,估计很多人对粗糙度的定义也是晕头转向了。Ra指的是轮廓算术平均偏差,这没有变化,而Rz在以前老的标准中定义为“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”,新的标准中为:在一个取样长度内,最大轮廓峰高Zp和最大轮廓谷深Zv之和的高度,也即老标准的Ry。不过目前许多表面粗糙度测量仪测量程序中的Rz还是按老标准来的,大家知晓这个差异就可以了。
那这里问大家一个问题,什么时候你会在图纸上标Ra?什么时候你会标Rz?
展开剩余73%是不是有点懵?很多人应该是从来没有考虑过,通常的做法是以前图纸上怎么标的我就怎么来,要么就是哪个用的最广泛就标哪个。很少有人去思考我的应用场合是什么?我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质量控制目标?我标这个粗糙度是为了什么目的?
今天我们就来从最为关键的一点展开聊聊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
从前面的定义我们知道,Ra在乎的是整个评价长度上的“平均”,它不关心局部的缺陷或个别位置的极端峰谷差异;而Rz在乎局部位置山峰和山谷的极端高低差,不能反映整体轮廓均匀性。
下面两个图供大家仔细体会Ra和Rz的差异。
大家可以想一想,什么时候你比较在乎局部是否有个很深的沟槽?应该是需要密封的场合以及需要控制应力集中的场合吧?除此之外,大部分时候,比如配合面我们只关注整体的分布情况。因此,如果是密封面或者疲劳强度要求高的表面,建议使用Rz标注粗糙度(必要时还需要结合其它粗糙度参数一起约束),其它大部分情况下可以标注Ra。
凯视迈(KathMatic)是国产优质品牌,推出的KC系列多功能精密测量显微镜,可非接触、高精度地获取样品表面的微观形貌,生成基于高度的彩色三维点云,全程以数据图形化的方式进行显示、处理、测量、分析。
KC系列三合一精测显微镜现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新型材料研究、精密工程技术等基石研究领域。相比于同类产品,其主要特点在于:
1、更宽的成像范围:可测量的样品平面尺寸覆盖微米级~米级,无需为调整成像范围而频繁更换镜头倍率或采用图像拼接。
2、更快的测试速度:已从底层优化测试流程,新一代高效测试仅需两步⸺样品放置与视觉选区,KC自动完成后续测试。
3、更强大的分析功能:三维显示、数据优化、尺寸测量、统计分析、源数据导出微观形貌分析功能迎来大幅提升。
4、更稳定的测试表现:即便样品颜色、材质、反射率、表面斜率及环境温度存在明显差异,也可保证重复测试的稳定性。
欢迎私信或留言咨询~
发布于:江苏省
下一篇:没有了